船舶配套设备中国品牌当自强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船舶工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同时形成的巨大船舶配套市场,也带动了我国船舶配套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船舶配套产业的年产值已经达到千亿元规模,主要配套设备的产量逐年增加,配套产品体系逐步完善,为中国造船业和航运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船舶配套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比较弱小,自主品牌实力薄弱,要实现做强 目标依然任重道远。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我国船舶配套设备商承担起了做大做强的民族责任,已初步形成我国船配的自有品牌发展模式,并卓有成效。
发展模式向自主研发与制造相结合型转变
船舶配套业是现代造船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船舶设备在整个船舶交易额中占据着相当高的比例。目前,我国的船舶配套能力还不能很好的满足造船行业需求,特别是在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领域,本土化配套率尚不足30%,与日本、韩国90%以上的配套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也表明我国船舶配套设备制造能力和市场开拓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在国家《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的指引下,我国船舶配套产业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一大批关键设备、重点产品的研制取得了突破,尤其在通信导航设备等领域已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我国船舶配套产业发展模式正在由引进技术制造型向自主研发与制造相结合型实现转变,而北京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自主品牌之路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通信导航设备及控制系统是船舶配套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长期影响我国船舶工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和短板。目前,我国船舶工业正处于加速发展的关键转型时期,促进自主通信导航设备国产化水平提高,己成为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自2001年创业以来,海兰信坚持走自主研发道路,先后在国内自主研制出船载航行数据记录仪(VDR)、船舶远程监控管理系统(VMS)、船舶操舵仪(SCS)、船舶电子集成系统(VEIS)、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导航雷达(RADAR)、桥楼航行值班报警系统(BNWAS)、舵角指示系统(RAIS)、航迹控制系统(TCS) 等系列通导产品。2013年,海兰信自主研发并推出智慧桥.综合导航系统,同时获得中国船级社(CCS)全球首例认证。2015年,在此基础上深研船岸+互联网 ,并推出Hi-Cloud 船舶远程信息服务系统,起跑船舶智能化赛道。成立十五年间,海兰信几乎每年都有新产品问世,并实现了从单一自主产品到系列化产品供应商、再到高技术含量的系统集成服务供应商;从单一的远洋商船领域到商船、公务船、渔船、海工船、舰船以及物理海洋、海洋探测、海洋测绘、水下工程的全领域;从航海智能化领域拓展到海洋信息化领域;从民品为主、军标为辅到军民品齐头并进的四次意义深远的转变。
由海兰信自主研发的多项产品不仅填补了我国船舶配套产业的空白,并在航海智能化和海洋信息化领域独树一帜,铸就了中国品牌的国际形象,从而赢得了市场的信任和用户的青睐。近日,在海兰信公司成立十五周年之际,代表国内造船行业央企阵营和民企阵营的两大巨头--中国船舶工业集团董事长董强、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董事长任元林分别发出贺信。董强指出:多年来,海兰信遵循自主研发为基础,国际合作创一流 的研发理念,自主研发高端系列产品,打破了国际垄断的格局,成为自主品牌的供应商和系统集成的服务商,在国内外行业领域形成了重要的影响力,建立了举足轻重的行业地位。任元林也称赞海兰信的产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仅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一流,同时,也能够在价格方面具有优势,能够改善船厂的采购环境,打破国外垄断,海兰信是中国船舶电子领域中难得的优秀民营企业和上市公司,为中国船配企业发展探索出有效路径。智能化、信息化、全球化成为造船强国重要标志
主要船用设备基本立足国内,是造船强国的重要标志。十三五 是我国建设造船强国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船舶配套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尽快提升我国船用设备配套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航运和船舶制造的需求,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布了《船舶配套产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16-2020年》。根据该计划,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掌握通导与智能系统及设备的核心技术。